菊花茶生活網's Archiver

artinezww5789 發表於 2012-12-22 07:31

話越多錯越多 練就職場工作耳

 練就工作耳=傾聽能力+適當而且正確的對應!《練就工作耳─耳朵也要會讀心》作者內田和俊從商業職場現況分析起,以各式各樣的案例解說,指出許多上司及下屬兩方常犯的傾聽錯誤,並分析其原因背景,再矯正職場中對於“傾聽”的觀念:
  有時無法把心中所想的事直接說出來,主要是因為考慮到對方。(這句話直接說出來可能會傷到他,如果我這樣說他應該會很高興才對)。
  假如世上每個人如果把所思考的全部都說出來,我想社會可能會受到更多的傷害(從另一個角度看,或許是更輕快、乾脆吧!)大多人不願說出全部的想法,也是一種自我防衛(保護自己)的手段。(這樣說可能惹人討厭,如果被視為變態就完了,被他人嘲笑多羞恥,害怕被拒絕)。
  問題是,這種擔心與恐懼讓溝通這件事變得更複雜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  也有人因為害羞或感到羞恥,遇到自己喜愛的、自認為很重要的、擔心的、恐懼的或正在煩惱的事物等內心深處覺得最重要、最微細的情感,絕對不會從口裏說出來。
  再加上前述說話者與聽話者雙方的期待和幻想,本來應該作為傳訊工具的語言,顯然愈來愈失去其功能效用了。
  但是就另一方面來看,現代人有時似乎很多話。
  人在何種場合會多說話呢?提示是,在所說的話正好與心中原來的目的相反的時候。也就是想要隱瞞某些事實或欺騙對方的時候。
  大家一定有些經驗吧!想得出那些經驗嗎?
  我相信一定有人有過這種痛苦的經驗。為了隱藏自己邪惡的意圖,因此對上司或客戶講出多餘的話,反而自掘墳墓,害到自己。
  特別是在自覺良心不安、沒有信心、不安或充滿迷惑時,我們常常會說出不必要說的話。
  因此,如果孩子沒人問他卻說個不停,部屬比平常更愛辯論,面對質問的業務員只會重複不實在的話,就表示對方極具有隱瞞或欺騙的可能。
  其他如一味地提出反駁的言論,固執地想說服對手,把自己的理由視為理所當然,不斷提出解釋讓對手幾乎翻臉生氣的情況也時有所聞 。事實上,我們經常在應該謹言慎行的時刻,卻出口無遮攔的傾向。
  從事顧問與員工援助計畫(EPA)諮詢時,我曾留意到以下的情況。
  不滿的人(指容易感到不平與不滿足的人)與缺乏自信的人(具有不為人知的複雜傾向的人)通常話比較多,諮詢時間總是比原定時段長很多。
  就這樣,不只是留意發言的內容,也要留意講話的長度,當你傾聽對方說話時,就會收集到更多的參考資訊。
  這種已經?及到語言特徵的聆聽方式就是所謂的“商業傾聽”。
  “不要言多意寡,應該要言寡意多。”
  以上是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(譯注:英文名Pythagoras of Samos,生於西元前五八○年~五百年,他也是哲學家語音樂理論家和素食主義者。)的名言。
  意思是說,如果你是發言者,不是為了想隱瞞或欺騙,而是為了“傳達資訊”而使用語言。這時候,選擇精簡的用語也很重要。
  但是如果擔任接受資訊者的角色,就不只要注意語言的內容,也要注意發言的數量,發現以前未曾留意到的新資訊的可能性也會因此提高。
  心聽的能力=理解對方真意的能力。讓我們再確認一次“耳聞能力”與“心聽能力”的不同。“耳聞能力”=理解語言所傳達的事實的能力。“心聽能力”=捕捉發言者話中真意的能力。“心聽能力”也可以說是“解讀發言者字裏行間微妙之意的能力”。
  擔任發言角色時,一般人的傾向是過度依賴語言,因此發言時對語言持著較強烈的意識。反過來擔任受訊者角色時,現況也顯示,我們總是本能地去汲取語言以外的其他資訊要素。為了解讀發言者言語之間的真義,正確讀取其發言內容,就必須提高收訊的天線角度,吸取言語之外的資訊。言語之外到底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資訊呢?我們又該如何去解讀隱含在這些資訊裏的意義呢?據我所知,事實上對方的真義或隱藏在內的情感,幾乎都是用非語言表達的。問題是,具體的表達方式是什麼?非語言表達比率有多高?
  讓我用一組簡單的數字,來介紹有關此問題的簡單答案吧!

頁: [1]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7.0.0  © 2001-2009 Comsenz Inc.